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通化联播>通化动态 |
奋力绘就“高铁时代”壮美画卷 |
写在沈白高铁开通之际 |
|
“交通强国”绘就盛世图景,“钢铁巨龙”托起振兴梦想。2025年9月28日,当沈白高铁以350公里的时速穿越长白山脉,不仅改写了东北交通版图,更以国家战略的磅礴之力,在通化大地写下“高铁赋能振兴”的壮阔篇章。 这条承载着“八纵八横”国家意志的钢铁动脉,是《东北振兴“十四五”交通专项规划》落下的关键一子,更是通化市“一核两翼”空间发展战略的“动力引擎”。它的开通,标志着东北东部快速通道从蓝图变为现实,通化由此跨入“高铁时代”新纪元,从“边陲山城”跃升为“东北亚枢纽城市”的历史性跨越。 从战略定位看,沈白高铁填补了东北东部高铁网的空白,将沈阳与长白山两大经济圈纳入“4小时交通圈”,使通化成为连接吉辽黑三省、辐射朝鲜半岛的“十字路口”。这一布局,恰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交通强国”战略在东北的生动实践——以基础设施之“通”,破解区域发展之“痛”。 作为《东北振兴“十四五”交通专项规划》重点项目,沈白高铁的建设与开通,是对“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战略的精准回应。高铁不仅拉近了地理距离,更重构了产业逻辑,通化“三个千亿级”“若干百亿级”产业集群将依托高铁实现“快进快出”。在高铁多维赋能下,通化不仅成为东北东部物流集散中心,也将实现经济重塑,从“山区经济”到“枢纽经济”的蜕变,使人流、物流、信息流将呈几何级增长。同时,对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超前布局,加快构建具有通化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高铁一响,黄金万两”的俗语背后,是实实在在的民生红利。高铁缩短的不仅是时间,更是民生福祉的差距。高铁开通后,从“山城闭塞”到“开放共享”,通化市民可1小时内直达沈阳就医,两地教育资源将加速共享。更深远的影响在于,高铁将打破山区城市的人口外流困局,吸引更多青年人才“回流创业”。 作为东北亚国际通道的关键节点,沈白高铁与规划中的中朝跨境铁路形成联动。通化可借此推进开放升级,变“内陆边陲”为“东北亚门户”,打造跨境旅游、跨境贸易走廊,成为东北亚开放的前沿阵地。这一开放格局,正是通化市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主动作为。 沈白高铁的建设不仅诠释了“规划即战略”的深刻内涵,也印证了“大交通带动大发展”的规律和规划蓝图的“通化实践”。通化市将通化站与“一核两翼”城市设计深度融合,与城市新区同步规划,打造“站城一体”的现代化枢纽,避免了“高铁孤岛”现象。同时,注重生态保护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建设项目采用桥梁隧道占比77%的绿色设计,实现了“长白山生态零破坏”,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下注脚。 站在“高铁时代”的门槛上,通化需以“三个升级”回应历史机遇:产业升级——建设高铁经济带,布局现代化制药、生态冰雪旅游、数字物流等新兴产业;能级升级——打造东北亚开放的桥头堡和新高地;服务升级——推行“高铁+智慧城市”管理,建立“15分钟便民服务圈”。 从烽火硝烟的战争年代,到今日“高铁赋能振兴”的宏图伟业,通化的命运始终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沈白高铁的钢轨上,镌刻着新时代通化振兴的雄心。这条钢铁巨龙腾跃的瞬间,不仅是通化人民的荣光,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在通化大地的铿锵回响!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鼓荡豪情扬征棹,且破巨浪乘长风,抢抓机遇、奋发有为,团结一心、攻坚克难,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奋斗精神和坚韧意志,奋力绘就“高铁时代”壮美画卷。 |
版权所有:通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吉ICP备05000673号
网站标识码:2205000001
吉公网安备 2205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