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通化联播>通化动态 |
| 我市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
——在新的起点上,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继续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和繁荣兴盛 |
|
|
再踏层峰辟新天,更扬云帆立潮头。在新的起点上,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坚持学以致用,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激扬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继续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和繁荣兴盛。
坚持以上率下 推动落地见效 “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我们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思想和行动指南。 市委、市政府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一系列最新重要论述结合起来,与学习全省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结合起来,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点,深刻认识“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持续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并自觉贯彻落实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切实增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组织召开各级各类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切实做好全媒体全方位宣传,迅速开展学习宣传贯彻热潮,把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实质传达下去、把政治动力传递下去、把责任压力传导下去,把讲话精神转化为推动我市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将学习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纳入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计划,促进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进一步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深刻领会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更好地运用新时代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紧密结合全市宣传思想文化“一五五”工作思路及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大调研,深入基层实际,搞好调查研究,在推进中华文化保护传承、研究阐释和转化利用中,讲好通化故事,推动工作展现新气象。 守护文化瑰宝 留住历史根脉 我市不断加强文物保护挖掘利用,按照“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这一理念,编制完成《万发拨子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自安山城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已被省文物局正式命名为两大省级考古公园之一;修缮自安山城考古遗址公园、长寿王陵等8处遗址;进一步规范第1-6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内容,设立26处国家、省、市三级文物保护单位标识。举办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3·16”老把头人参文化节等,推动历史文化资源由“静态保护”向“活态利用”升级发展。实施一批历史文化保护、文旅开发项目,深化高句丽文物古迹旅游景区带动作用,做强做大市本级、集安市、柳河县等高句丽文旅融合品牌,彰显独有的世遗风情。推进博物馆、图书馆建设,打造优秀传统文化IP,切实把遗留在通化大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2处。 推进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加强红色文化阵地建设。高质量建设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打造富有东北抗联红色教育元素的现场教学点,对全市130余处红色革命遗址遗迹进行摸排梳理和科学规划,形成了“一核两翼八区十线”红色教育资源布局。目前,已将抗联棋盘、抗联军校、抗联密营、白家堡子惨案遗址等24处相对成熟、主题鲜明、富有特色的现场教学点纳入精品线路实施重点打造。加强红色文化宣传推介和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建立了由66位专家学者组成的推动东北抗联和杨靖宇精神研究高端智库,与省社科院联合举办了杨靖宇与东北抗联--首届“弘扬杨靖宇精神”高端论坛,形成了《提炼杨靖宇精神推动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建设》的研究报告和精神提炼的初步成果。组织开展了“红色讲坛”“东北抗联大讲坛”,打造11类100余个精品课程。推出大型原创情景话剧、电视连续剧、“红色课本剧”等一批红色文创产品。实施“133N”规划,以“重走抗联路,筑牢靖宇魂”党性教育品牌为引领,围绕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龙头品牌,规划市区、通集、柳梅辉三大重点片区,打造以杨靖宇烈士陵园、高志航纪念馆、抗美援朝纪念馆等为主的市区线,以兴林镇抗联文化园、东来乡抗联密营、石湖镇老岭隧道战斗遗址、清河镇东岔抗日根据地、榆林镇抗联军校等为主的通集线,以凉水镇东北抗联后方基地、金川镇龙湾金伯阳烈士殉国地、中共中央东北局梅河口会议遗址等为主的柳梅辉线三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突出“东北抗联”“四保临江”“抗美援朝”三大红色资源,积极与白山市、吉林市、鹤岗市和哈尔滨市等区域形成红色联动,分阶段打造N个精品景区(点)。主动融入全省“三地三摇篮”红色标识体系,持续擦亮通化“红色之城”文化标识,以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为龙头,投资10亿元建成“龙兴里”文化小镇,辐射带动各县(市、区)及周边20多个红色教学点和红色旅游景区景点协同发展,形成上教下游、功能互补、资源相融的产业发展模式。2023年,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培训学员14万人次。 推进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大力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连续30余年开展“正月十五朝鲜族掷柶游戏大赛”“通化市朝鲜族端午节大联欢”“通化市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建设满族故乡风情文化展览馆,充分展现我市满族先民用智慧和汗水创造的绚丽文化。建设万发拨子遗址民俗公园,加强民俗文化的保护。通化师范学院乌拉草编传习所、长白山满族传统医药传习所、集安刻纸传习所入选省级非遗传习所和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每年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弘扬传统文化 植家国情怀 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开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重要论述》《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等近10个专题教学课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开设《东北抗联精神及其当代价值》《抗联文化传承》等6个专题课程。强化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不断完善课程建设和教材体系建设,组织编写和实施“魅力通化”“罗通历史”“英雄靖宇”等系列地方乡土课程,鼓励支持教师进修部门、教研部门和优质学校开发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必修课。组织开展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参与学生人数达10万余人次。广泛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深入挖掘和整合通化抗联红色资源,精心开发设计“重走抗联路”教育项目,围绕专题教学、现场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先后开发《弘扬靖宇精神,担当先锋使命》等一批精品专题课,设计了包括徒步抗联小路、品尝抗联饭、学唱抗联歌曲等形式多样的辅助教学课。各中小学突出利用好主题班会和国旗下讲话两个阵地,确保每学期召开一次革命文化教育班会、每周开展一次升旗仪式,不断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阵地作用。以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场馆为依托,常年免费面向市民开展各类艺术培训、文化辅导、文艺展演和艺术展览等文化服务。常态化组织开展“万幅楹联飘红百姓家”“戏曲进校园”“书法进校园”等传统文化品牌活动。创新开展文化惠民“五走进”系列活动,采取多种形式推动戏曲、非遗、书法等优秀传统文化和高品质文艺演出,为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2023年,精心组织开展文化进万家、文艺汇演等惠民活动2000多场次,实现文化资源“活”起来、“热”起来、“火”起来。 坚持以文兴业 育新型业态 展文化产业、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关键支撑。2023年,我市以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大行动”和重点文化企业培育“三年行动”为载体、以全域提质为基础、以全景打造为依托、以全民共享为核心,健全文化产业指标体系。坚持以文兴业,精心培育新型文化业态,设立1亿元旅游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出台助企纾困20条措施,谋划建设11大类122个项目,总投资1220亿元。2023年,全市已发展规上文化企业18家,文化产业营业收入38872.8万元,同比增长14.8%。 我市“一城十线百景千亿级”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加快形成。2023年,奥地利冬季运动高峰论坛和滑雪比赛在我市举行,自安山城遗址公园项目通过国家批复,集安获得中国世界遗产旅游推广联盟大会主办权,万峰滑雪度假区获评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佟佳江旅游度假区、集安市大吉他音乐广场获批吉林省首批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吉林龙湾群国家森林公园获评全国研学旅行基地,东方红西洋参药业(通化)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白鸡峰被证实为世界首个高山陨石坑。持续擦亮“新中国滑雪之乡”“滑雪运动起源地”冰雪文化标签,突出“冰雪新地标”、吉林冰雪产业第三极定位优势,以通化冰雪产业示范新城为核心,紧紧抓住万峰通化滑雪度假区冰雪产业龙头,实施“一板开雪、双向发力、三方引流”系列举措,高质量举办冰酒节、嘉年华等国际国内专业冰雪赛事和冰雪活动50余项。2023年,全市接待游客超1600万人次,文旅业总收入突破300亿元。(樊勇)
|
版权所有:通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吉ICP备05000673号
网站标识码:2205000001
吉公网安备 2205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