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建议提案>代表建议 |
对市九届人大四次会议第75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
|
隋峰代表: 您在市九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促进红松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75号建议)收悉。感谢您对通化地区红松产业发展的深入调研和高度关注!您的建议聚焦红松资源培育、加工转化、市场流通等关键环节,精准指出了当前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问题,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为我们推进现代林业转型、促进林农增收提供了重要参考。收到建议后我局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通化市红松产业发展现状 全市红松木材蓄积量4成以上的林地资源面积68808公顷,其中,红松幼龄林面积38838公顷,红松中龄林面积6890公顷,红松近熟林及成熟林面积2050公顷,未成林造林地面积20929公顷,红松母树林面积1376公顷。2024年末,实际结实红松林面积372530169公顷,产量约8672.3吨,产值约8.8亿元。 二、建议落实情况 1.培育方面:2021年我市被确定为“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之后,我局在省林草局的指导下,起草制定的《通化市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实施方案》和配套的九个分项方案中,都将红松产业发展单独列为一项重点产业发展。以辉南县为试点加大中幼林抚育强度,打破采伐技术控制指标局限。依据辉南县红松中幼龄林的资源档案、资源现状,对郁闭度0.9以上的红松人工林进行现地调查、综合研判,以促进林木生长为第一要素、突破技术控制指标局限,确定合理采伐蓄积强度,出具符合政策、有益林木发展的采伐设计资料。2022年、2023年两年间共对林分密度过大的45个小班红松人工中幼龄林进行抚育试点,采伐面积1450亩、采伐蓄积量4209立方米、出材量2968立方米。既改善了林木的生长环境、优化了林分结构、提高了林木的生长量,也为森林康养、森林旅游提供先决条件。 2.加工方面:以通化县三棚林场为引领,推广“企业 +承包户”模式,引导龙头企业与林农签订保底收购合同,建立稳定原料基地,保障原料供应与林农收益。同时,加强品牌建设,开展电商直播带货,组织企业参加展会,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提升通化红松籽的市场份额与影响力,推动产业快速发展。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国家对林业的长期限、低利息的信贷扶持政策。争取有关金融机构对相关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使其尽快做大做强。通过红松籽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延伸红松果林产业链。 3.销售方面:推进全市涉林龙头企业、相关产品积极申报全省“吉致吉品”品牌。组织企业参与省林草局与京东集团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深化“互联网+林草经济”融合发展,培育新型电商营销人才,开辟林特产品上行新通道。组织涉林企业、林农大户积极参加省林草局农特产品线上营销大会及对林草职工群众开展的电商培训。 4.融合方面:深化集体林改+国储林建设+林下经济产业新模式。充分运用新技术、发展新模式,出台《关于促进红松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通化市推进红松经济林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建立和完善“公司+基地(合作社)+林农”发展模式;谋划实施通化市红松国储林建设项目。通化县规划9万亩,总投资8.9亿元,已获贷款授信额度5.8亿元,到账2亿元,已优化整合采伐迹地面积2.26万亩,完成红松大苗造林1.5万亩,组织种植林下中草药材5000亩,村集体林地流转费用2379万元,平均每个村增加集体收入37.2万元。截至目前,完成红松果林基地建设13个,全市红松林面积55.88万亩,产量约8672.3吨,产值约8亿元,特色经济林示范基地面积达到80万亩。成功经验已通过省局上报给国家林草局。 三、下一步推进计划 1.推进红松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一是继续聚力红松产业发展模式,通过政策扶持,建立和完善“公司+基地(合作社)+林农”发展模式,实现产业发展规模化和集约化;二要聚焦红松产业确“三权”、促“三变”、激“三活”。着力推动集体林权“三权”分置,在坚持集体红松林地所有权性质不改变、林地红线不突破、林农利益不受损的前提下,加快“三变”改革进程,通过集体资源调动政府资源、政府资源撬动社会资源的“双轮驱动”,促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实现森林资源盘活、经营主体搞活、林农收入变活的新局面。 2.推动红松母树林的保护与发展。积极推进多层次、多用途的红松母树林基地建设,做到生态功能和产业需求相互促进,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加大母树林的管护和培育力度,通过疏伐等抚育手段,淘汰低劣林木,改善林分的光照、水肥和卫生条件,扩大营养面积,促进冠幅扩展,提高种子的产量和质量,提高红松林地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3.促进红松全产业链发展。一是支持各森林经营主体充分利用红松林下空间,按照国家林草局《3个通则》规定,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打造标准化种养殖基地;二是扶持壮大红松产业精深加工企业,大力研发食品、医药、保健等多系列产品,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三是鼓励利用红松林环境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康养、避暑休闲服务等相关产业,积极开发采摘体验、松籽美食、松林疗养等特色产业项目,把红松产业链条做全、做长、做细、做实,实现红松全产业链发展。 4.建设高质量红松国家战略储备林基地。遵循“存促增量、以短养长、林权抵押、特许经营”的经营方略,以国有企业为主体,通过集约人工林栽培、现有林改培、中幼林抚育方式,建设以红松为主力树种的国家战略储备林15万亩。加快推进集安市、通化县、辉南县、柳河县等地红松国家储备林项目,逐步建成果材兼用、长期与短期收益结合的国家战略储备林基地。 5.顺应自然,防范风险。全市红松产业是几代林业人辛勤付出形成的,来之不易。当前,东昌、二道江两区松材线虫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全市红松产业面临着“林分质量不高,人工纯林居多,易受到病虫害侵染”的突出问题,要开展林分质量精准提升,严格规范造林,强化科学抚育,逐步形成红松阔叶混交的森林生态顶级群落,对山水林田湖草和野生动植物开展系统保护,保证生物多样性,确保红松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通化市林业局 2025年7月25日
承办单位联系人姓名及电话:荣先琦 3203629 |
版权所有:通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吉ICP备05000673号
网站标识码:2205000001
吉公网安备 2205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