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政民互动>访谈 |
【主持人】:
2021年,通化市被确定为全国6个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之一。几年来,通化市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成效如何?带着这些问题,今天很荣幸邀请到通化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海峰做客本期栏目,就通化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建设情况进行专题采访。您好!王局长。
【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海峰】:主持人好,各位网民朋友大家好。谢谢广大网友对通化林业工作的关心支持。很高兴能够参加本期访谈节目与大家一起在线交流。
【主持人】:
王局长,请您为我们讲解一下通化市获批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有什么重要意义?
【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海峰】:
获批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对通化市来说是重大的发展机遇。此次改革以问题为导向,围绕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要求,先行先试,重点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森林经营管理机制、创新森林资源管理、推动森林经济高质量发展、建立健全林业支持政策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破除制约森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这对激发产业活力、助推乡村振兴、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力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主持人】:
作为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之一,通化市有哪些资源优势?是如何统筹推进改革落实落地的?
【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海峰】:
通化市是吉林省重点林区和国家一级森林火险区。全市现有林业用地面积93.5万公顷,有林地面积87.8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939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6.6%。通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试点市改革工作,将其纳入全市重点工作高位推动。全市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14个部门、8个县(市、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试点市工作领导小组,构建起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紧密协作、牵头部门履职尽责,同频共振、同向发力的工作格局。精准对接国家、省对试点工作部署要求,制定出台了《通化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实施方案》,围绕“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改革目标,确定5大板块、22项重点任务,绘制了试点工作“路线图”和“施工图”。
【主持人】:
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通化市都出台了哪些改革举措?
【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海峰】:
通化市委、市政府突出顶层设计,强化试点意识,坚持既对表上级,又立足实际,紧紧围绕发展所需、问题所导、民心所向,积极谋划具有撬动作用的关键性、创新性、突破性改革举措,形成具有通化特色的改革路径。聚焦林木生长结构不合理、森林资源管理能力水平不高、林权登记权属重叠等问题,出台了创新森林资源培育机制、创新森林资源管理机制、创新林权登记管理和深化国有林场改革、推进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推进红松经济林产业基地建设、建设高质量碳汇生态林、推进林业生态感知网络系统建设、创新“两山”理论价值转化路径等9个配套改革方案,构建全方位改革创新体系,切实增强林业内生活力动力。
【主持人】:
通化市是如何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推动试点改革走深走实?
【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海峰】:
一是在全省率先建立“林长+林业产业链长”双推进工作机制,将林业产业发展作为各级林长履职尽责的重要抓手,围绕产业强链、补链、壮链,激发“链”式效应,加快推进生态产品价值转换。全市畅通“两山”理念价值转化路径11个,形成各级林长牵头的26条林业产业链。按照“一链一人一方案”要求,甄选林下参、红松经济林、苗木等林业特色产业和吉林柳河云岭野山参科技公司、通化禾韵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等27个重点龙头企业和产业基地,统筹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资金争取等重点工作;二是充分运用试点市政策优势,激活林业经济发展动能,助力林下经济发展壮大。最具区域特色的是林下山参和红松。人参产业是吉林省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通化市作为长白山人参的道地核心产区,将人参产业列为3个重点打造的千亿级优势产业之一。全市遵循“好林、好种、好法、好品牌”的四好实施路径,全力推动林下山参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打造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编制《通化市宜参林地资源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通化市林下山参标准化种植技术指导意见》,加强林下宜参地资源规划与管理,做好林下山参产业空间布局,指导和规范全市各类经营主体科学开展林下山参生态种植和仿野生栽培。目前,全市林下山参种植面积32万亩,产量7880吨,年产值100.86亿元。红松是通化市主要乡土树种,红松子富含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在药用和食用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为大力发展红松经济林产业,全市充分运用红松造林新规程、嫁接新技术、发展新模式,出台了《关于促进红松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聚力红松产业发展模式,建立和完善“公司+基地(合作社)+林农”发展模式。同时,大力推广“红松+”新模式,探索红松林下间作,发展林果、林药、林参,通过短、中、长结合的立体经营模式,实现以短养长,增加红松产业附加值,促进红松产业高质量发展。现已完成建设红松果材兼用林基地13个。全市红松林面积55.88万亩,产量约8672.3吨,产值约8.7亿元。目前,通化市形成林下种植、林下养殖、采集加工、森林康养旅游等四大类36个品种立体式、复合型林下经济发展模式。2024年,全市林业产值全口径实现393.92亿元,同比增长45%;三是突出项目引领。牢固树立抓大项目就是抓大发展的工作理念,积极与上级部门对接、沟通,筛选项目,统筹做好全市产业规划和项目布局。重点谋划实施山水林业子项目、通化县红松国储林项目、欠发达国有林场巩固提升项目。山水林业子项目:包含投资2.5亿元的红松林精准提升工程和投资1.1亿元健康森林提升工程。项目的实施将极大释放林业产业发展空间,促进集体增收。通化县红松国储林项目:规划9万亩,总投资8.9亿元,已获贷款授信额度7亿元,到账2亿元,全县已优化整合采伐迹地面积2.26万亩,完成红松大苗造林1.5万亩,组织种植林下中草药材5000亩,村集体林地流转费用2379万元,平均每个村增加集体收入37.2万元。欠发达国有林场巩固提升项目:2021-2024年,年均约投入1000万用开展欠发达国有林场巩固提升项目,建设任务已完成。今年,计划投入1030万用于集安市红松籽加工基地、辉南县智能温室培育羊肚菌基地、柳河县红松果林道路及苗圃基地以及通化县石湖国家级森林公园龙头文旅项目(一期)建设。
【主持人】:
王局长,通过您的介绍,让我们了解到试点市实施以来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趟出了试点经验。针对持续深化改革还有哪些想法?
【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海峰】: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通化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建设攻坚之年。全市紧盯林业高质量发展,以推深做实林长制为主线,以全面深化改革示范、国土绿化精品示范、森林防火防疫、森林经营质量提升、资源监督管理提升、林业产业转型升级、林下山参产业提质增效、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林草生态网络感知系统建设、林草生态网络感知系统建设等十大工程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聚焦重点任务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为打造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通化样板先行区交出精彩答卷。
【主持人】:
感谢王局长详细的讲解,今天的访谈就到这里。各位网民朋友,再见!
【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海峰】:
谢谢主持人,谢谢大家,各位网民朋友们,再见!
版权所有:通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吉ICP备05000673号
网站标识码:2205000001
吉公网安备 2205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