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化市审计局
Audit Bureau of Tonghua City
通化市审计局
Audit Bureau of Tonghua City
——2025年9月在市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上
通化市审计局局长 李治刚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作关于2024年度市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年来,全市审计机关坚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扣“如臂使指、如影随形、如雷贯耳”总要求,严格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认真执行市人大会议有关决议,围绕财税改革、化债攻坚、改善民生、权力运行等开展审计监督。积极探索以政策跟踪、财政财务收支、经济责任“三个审计平台”为载体,创新审计组织方式和实施模式,全力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着力揭示重大风险隐患,反映体制机制性问题,坚持应审尽审、凡审必严、严肃问责,充分发挥“党之利器、国之利器”作用,保障和服务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市本级预算执行审计情况
组织开展了2024年度市本级预算执行和决算草案编制情况审计。结果表明,市本级加力提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财力保障。发现的主要问题:
1.重大政策推进落实方面。一是2个“两重”建设项目推进缓慢,未能按期开工;1个“两新”项目资金拨付不及时,366.9万元政策补贴资金未按期到位。二是1个专项债券项目未能按期竣工。三是4个部门拖欠企业账款1160.11万元。
2.预算执行管理方面。一是7293.57万元省级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未提前下达;2个文化产业项目100.02万元上级重点专项资金保障不及时;占用10074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三保”等支出。二是财政结余115.28万元非税收入未及时缴库,1个部门延压134.91万元污水处理费未及时上缴。
3.国有资产管理方面。一是部分资产建成后未及时入账,涉及2个教育项目、2个公园项目。二是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非办公用房出租工作开展不规范,超期签订租赁合同。三是公产房日常管理机制缺失,未建立资产准入准出、租金收缴等规范性管理机制。
(二)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情况
对市发改委、市工信局等7家单位开展了预算执行审计,并对相关事项进行了延伸。发现的主要问题:
1.预算管理不严格。一是收入编制不完整。1家单位预算编制不科学;1家单位项目支出未纳入当年决算。二是支出刚性约束不足。2家单位超预算列支差旅费、购置资产;1家单位占用项目资金用于经常性支出。
2.财务管理不规范。一是财务制度执行不到位。1家单位存在体制改革不彻底,代管下属企业资金;2家单位账户管理不严,存在多头开户、闲置账户。二是财务核算不规范。2家单位核算错列会计科目;1家单位现金业务未进行账务处理;2家单位原始凭证缺乏必要要素。三是“三公”经费管理不严格。1家单位公务接待费报销不规范;1家单位未建立公务用车使用台账;1家单位差旅费报销未履行批准手续。四是政府采购政策落实不严格。1家单位采购活动中未落实政府采购制度。
3.内控监管不到位。一是依规决策意识不强。3家单位重大经济事项和重大资金使用未履行“三重一大”决策程序;1家单位倒置资金使用程序,存在先列支、后上会。二是对下属单位监管不到位。1家单位内控制度中,未要求下属单位设立经济活动监督机制。三是资产管理不到位。1家单位自2021年起未进行固定资产清查;2家单位资产入账不及时。
(三)区级政府财政收支审计情况
组织开展了东昌区人民政府2024年度地方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表明,东昌区政府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强财政管理,预算执行总体平稳。发现的主要问题:
1.重大政策落实不到位。一是“两新”工作未按规定形成工作机制;个别部门未建立网络信息安全责任制,未按规定开展安全培训。二是节庆论坛审计成果尚不巩固,拖欠企业账款16.09万元;2个部门拖欠工程款388.09万元;滞拨市科技发展项目经费20万元。三是1个一般债券项目未按期竣工;1个专项债券项目滞拨债券资金484.89万元。
2.财政预算管理不完善。一是市区两级医保统一管理后,区级账户未注销,结存利息0.43万元未上缴。二是9.23万元罚没款结余资金未及时上缴。三是1928.27万元上级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未及时拨付,最长延迟超两年。四是4处房屋资产未入账,处于闲置状态。
二、审计建议
(一)聚焦高质量发展,推动财政提质增效。紧紧围绕市委“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24字要求,全面落实扩大高水平开放、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统筹发展和安全、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一揽子政策,不断推动政策精准滴灌、直达快享,切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严格落实“两重”“两新”政策,积极抢抓超长期特别国债、政府专项债券等机遇,精准谋划项目储备,加强专项债券“借、用、管、还”全过程监管,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
(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提高财政治理效能。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增强预算完整性,合理确定支出规模,加快预算批复和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下达,不断提高预算编制的精准度和科学性。加强预算绩效管理,严格落实绩效考核结果与资金预算安排、政策调整挂钩机制,腾出财力办好大事要事。加强收入征缴监管,及时清理收回结余资金,增强财政保障能力。完善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相结合机制,加快存量资产盘活,促进将闲置资产转化为有效财源,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三)严格部门预算管理,健全完善监管机制。加强部门内控监督,严格落实“三重一大”决策机制,确保政策措施不折不扣落实,防范因决策不当等造成重大损失浪费。严肃财经纪律,推动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严控“三公”经费,严控无预算、超预算支出,严管“跑冒滴漏”。严格落实主管部门监管职责,健全完善监管机制,加大对政府采购、公务用车、资产资源、内部审计等监督检查力度,优化资产资源配置,提高风险防控能力,促进资金资产安全高效使用。
(四)持续深化审计整改,增强审计监督质效。全面落实审计整改“五个纳入”和“三清单一台账”工作机制,压实压紧被审计单位主体责任、主管部门监督管理责任和审计机关督促检查责任。加大跟踪督改力度,分级分类提出整改要求,强化问题确认及挂号、整改认定及销号等各环节督促检查,确保问题全面彻底整改。强化整改结果运用,加大对审计查出问题的梳理分析,坚持揭示问题、规范管理、促进改革一体推进,实现“审计一点、规范一片、治理一域”。强化协同联动,加大审计与纪检监察、巡视巡察、人大监督、政府督查等各类监督的贯通协同,把审计整改作为日常监督的重要抓手,对拒不整改、敷衍整改、虚假整改及督促整改不力的,依法依规严肃问责,增强审计监督的权威性和严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