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发病常见病防治
1986年,大牲畜多发病、常见病主要是胃肠疾病和寄生虫类疾病,发病率在25%左右。猪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主要是胃肠炎和流行性感冒,发病率在30%左右;禽的常见病、多发病主要是肠道疾病,发病率在13%左右。随着综合配套饲养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养殖户防病意识和饲养水平不断提高,畜禽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率逐年下降。2005年,全市大牲畜发病率下降到13%以下,猪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下降到15%以下,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下降到8%以下。
二、传染病防治
马传染性贫血病(马传贫) 1986年,制定马传染性贫血病防治工作长远规划。1989年,成立马传染性贫血防治效果考核技术小组。1991年,经省主管部门考核验收,全市马传染性贫血病达到控制区标准。2000年,马传染性贫血病达到稳定控制区标准。2005年,马传染性贫血病达到消灭标准。
牲畜口蹄疫(五号病) 1986年,成立“五号病”防治指挥部,设专人负责。是年,共免疫生猪98 445头,并在春秋两季开展疫情普查,普查生猪1478976头,牛722918头,羊74556只,鹿27285只,没有发现疫情。1993年2月至1996年3月,发生猪口蹄疫,销毁病猪1 008头。1999年2月至2000年4月,发生猪、牛、羊口蹄疫,销毁病畜2797头。2005年5月,经过严格检疫和对发病区一个潜伏期以上的监测,没有发现口蹄疫疫情,至年末,全市免疫率100%。
猪瘟 1986年,全市猪瘟免疫率为88.5%。1991年,根据吉林省猪瘟防控效果考核方案规定的考核标准,通过验收,全市猪瘟达到控制区标准。1996年,采用“年免一次,常年补针”免疫方法,使猪瘟得到较好控制。是年,全市春防点抽查验收,共抽查24个乡镇59个村4463个农户9225头生猪,免疫率为88.9%。1996年,猪免疫率为97.2% 。1999年,猪免疫率为98.3%。2005年,猪免疫率为100%。
猪丹毒 1987年始,每年组织开展猪丹毒的检疫。1989年,发现病猪453头,死亡45头,捕杀8头。1996年,发现病猪19头,死亡2头。1997年始,未发生此病。2005年,猪免疫291812头,未发现猪丹毒病例。
布氏杆菌病(布病) 1986年,牛免疫109175头,免疫率88.5%;羊免疫16459只,免疫率91%;牛检疫11673头,羊检疫5839只,全部为阴性。1987年,为牛、羊布病检疫年,共检出阳性犊牛3头,全部捕杀销毁。1992年1月,检出阳性鹿3头。1996年12月,共检出阳性鹿6头,全部捕杀销毁。1997年至2005年,每年进行检疫,牛羊鹿检疫全部为阴性。
鸡新城疫(鸡瘟) 1986年,鸡免疫2344135只,免疫率83% 。1988年7月,集安山城村发生鸡瘟,全村鸡存栏4800只,发病1400只,发病率29%,死亡率20.8%,均进行销毁处理。1989年始,加大免疫力度,每年免疫率均在90%以上,再未发生规模性鸡瘟。2005年,鸡免疫2414万只,免疫率100%。
禽霍乱 1986年,继续开展禽霍乱疫苗注射免疫,基本控制大面积流行。是年,全市春防点调查验收,共抽查24个乡镇59个村4463个农户,禽霍乱免疫32623只,免疫率69%,发现死亡3990只,全年死亡43973只。1987年,采取疫苗和药物相结合的防治措施,免疫3675260只。投放喹乙醇900万片,敌菌净450万片,全年鸡死亡5180只。1991年后,鸡免疫率提高到86%,发病率和死亡率下降。1996年以后,采取药物预防为主,疫苗注射为辅的防治措施,年免疫率89%。至2005年,未发生规模性禽霍乱。
鸡传染性法氏囊炎 1991年5月,由引种而造成全市4个乡镇5个村发生鸡传染性法氏囊炎病,发病多为伊褐蛋鸡群。1992年,肉鸡也发生鸡传染性法氏囊炎病,用法氏囊卵黄液抗体进行紧急注射,取得很好治疗效果。1995年,全市有16个乡镇16个村30户14415只禽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炎病,死亡1155只。1996年以后,防疫重点放在养鸡专业户上,年免疫率为95%以上。2005年,免疫227万只,免疫率94.4%。
牛羊猝死症 1986年至1994年,牛、羊猝死症有零星发生。1995至1996年,共发生牛羊猝死症757头(只),死亡623头(只)。2000年,发生牛猝死症72头,死亡47头。2001年,牛免疫60341头,免疫率30%;羊免疫10877只,免疫率26%;未发现牛、羊猝死症。2005年,牛羊免疫110651头(只),免疫率32%,未发现猝死症现象。
牛流行热 1991年8月中旬,出现持续高温、高湿天气。全市19个乡镇、90多个村的牛群在8月23至25日相继发病,共发病391头,死亡2头,对症治疗后,其余病牛基本痊愈。1992年至2005年,再未发生此病。
三、禽流感防控
2003年12月,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以及全国部分省区相继发生H5 N1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全市落实防控措施,严密防范疫病传入。加大物资、资金投入,保证防疫工作需要;坚持依法防治,建立健全防疫制度;坚持群防群控,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广大群众的防疫积极性;大力加强宣传教育,做好舆论引导;克服不利影响,坚持一手抓防控,一手抓发展,全面展开高致病性禽流感阻击战,确保全市无禽流感疫情发生。
2005年3月,朝鲜发生H7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全市采取六项措施确保全市不发生疫情。强化免疫,全市存栏家禽H7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注射率100%;强化封堵,严禁境外禽类及其产品通过集安口岸和民间贸易通道入境;强化监测,加强监测网络和监测体系建设,增加H7亚型血清学和病原学监测数量,扩大监测范围,提高监测频率;强化消毒,集安市对辖区内的大型畜禽圈舍、重点饲养场户、候鸟及水禽栖息地、牲畜交易市场、定点屠宰场点、易感动物产品储存场所进行二次全面消毒,彻底消杀病原。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对过往运输畜禽车辆进行严格检疫消毒,严防疫病传入传出;强化管制,集安市境内散养家禽全部实施封闭饲养,严禁散放散养,关闭家禽交易市场和鸟类交易市场。其它地区强化产地检疫、屠宰检疫等环节的检疫监控。对禽类养殖场、加工厂、集贸市场等场所进行严格管理,严厉打击运输、加工、经营病死畜禽的违法行为;强化应急处理,集安市制定针对防控朝鲜H7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应急预案,明确责任和程序,做好疫苗、消毒药品等防疫物资的调运储备。
11月,辽宁省黑山县发生H5N1型禽流感疫情,市委、市政府召开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紧急会议,对防控工作紧急安排、紧急部署,明确职责,落实任务。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全市无禽流感疫情发生。实施强化免疫效果监测,各地牧业部门技术人员,深入养禽场(户)检查禽只免疫抗体保护水平,并根据需要适时进行二次强化免疫;进一步加强疫情监控工作,在人员密集、养禽集中的地方及边境地区等高风险区增加监测人员数量,密切注意候鸟栖息地和周边养禽户疫病动态,做到及时预警预报;强化封堵工作,严格封堵外疫。各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及新设立的临时检查站,严格执行24小时工作制,严格查证验物,全天候查堵流入车辆。牧业、公安、交通等部门协调配合,加大省界和口岸的封堵力度,做到严加防范、死看死守,严禁从疫区进入禽类及其产品;加大消毒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强对养禽大户周围散养户、重点道口及巷路出入口等部位的消毒,对边境地区、江河流域、水库、人用水源地等高危险区以及规模养禽场(户)、屠宰场(厂、点)、冷库等关键场所和环节建立定期消毒制度,增加消毒频率,扩大消毒面积,坚持长期消毒,不留死角;进一步加强对重点环节的监管。加强对禽类饲养、生产、加工、屠宰、销售、储运等单位和个人的防疫监督检查,严禁未经检疫和检疫不合格的禽类及其产品销售、转运、屠宰、食用。对私自上市活禽、散放家禽等违规行为采取强制措施;加强培训宣传,实施科学防疫。各地加强高致病性禽流感防疫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基层,对乡镇防疫人员、基层干部和养殖户进行技术培训。